对于广大的糖尿病群体,严格减糖、控糖的需求非常大,于是市场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无糖食品”,例如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牛奶等等。这些所谓的无糖食品都以“无糖”为营销宣传的卖点,众多糖尿病患者都期望通过这类食品来控制和降低血糖。
这些自带健康光环的“无糖食品”,几乎涵盖了整个食品行业。那这些有甜味的“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无糖食品”并非真的“无糖”。
无蔗糖≠无糖!别再玩文字游戏了
糖类是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的统称,从营养学的角度称为碳水化合物。见下表,所有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即糖类)包括三类:糖、寡糖和多糖。
小伙伴们可以收藏起来,以后对照这张表注意看下加工食品饮料的配料表,到底有没有表中所列的糖类成分?含有哪种糖类一看便知。
食物中的糖类有两个来源
一是食物自身含有的糖类。比如我们每天吃的主食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白糖、红糖中含有大量蔗糖;蜂蜜中含有大量果糖、葡萄糖。
二是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的糖类。比如我们常吃的饼干、糕点、饮料中为了口感的需要,会额外添加某种糖类,最常见的包括蔗糖、麦芽糊精、糖醇(如木糖醇)等。很多食品中还会另外添加一些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等。
所谓的“无糖食品”是指什么?
目前市面上的谷物和水果类的加工“无糖食品”,所谓的“无糖”通常是指没有额外添加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容易消化吸收的单双糖。
但是谷物、水果中自身就含有大量的“糖类”(淀粉、果糖等)。又何来真正的“无糖”呢?
“无糖食品”并非真的不含糖!
到底什么样的加工食品可以公开称为“无糖”或“不含糖”食品,国家是有严格标准的。
简单点说,一般只有当原料本身不含有糖类且没有额外添加糖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达到上述标准。例如无糖茶饮料,因为茶叶本身不太含糖类。我这么说,大家应该清楚了吧。
而市面上大部分“无糖食品”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这些所谓的“无糖食品”并不是真的无糖,所谓“无糖食品”就是个陷阱,糖友们一定要擦亮眼睛,千万不要以为没有另外添加蔗糖就可以放开吃、随便吃,否则食品原料里含有的“糖”也会害了你。
此糖非彼糖!别在偷换概念了
我们平时口头上说的糖,一般就是指吃的白糖,属于蔗糖。而国家标准里的“无糖”指的是所有的糖类。就与我们平时说的盐和化学里的盐类不是一个概念是同样的道理。
正是利用了这个对“糖”的定义和概念的不同,厂家玩起了偷换概念打擦边球的鬼主意,有些产品宣传品上明目张胆地宣传“无糖食品”,但在食品包装上却只敢在不显眼的地方用小号文字标注“无添加XX糖”、“不含XX糖”等。
要是不仔细看或者眼神不含的话,你是不是没有在意那个“蔗”字,真以为“无糖”了呢?
常见的假“无糖食品”!小心了
无糖饮料
很多无糖饮料中只是不含蔗糖,不是真正的无糖。我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去年元气森林的乳茶饮料在产品宣传中,没有说明“0糖”和“0蔗糖”的区别,造成误导式的宣传而被迫道歉。原包装上的“0蔗糖低脂肪”改为了“低糖低脂肪”。
酸奶和酸味零食
酸奶和山楂、话梅等酸味比较重的零食为了让口感更好,一般都会添加糖分,以达到酸酸甜甜的口感。
酸奶也是如此,虽然是由生牛乳作为主要原料,但一般都加了糖,否则你想一想完全不加蔗糖的酸奶会是什么味?那叫一个酸爽。很多人喜欢用酸奶代替鲜奶,但同时也多吃了很多糖,糖尿病患者食用酸奶要谨慎。
干货食品
为了让牛肉干、果脯果干以及瓜子炒货等干货加工食品的口感更好,厂家一般都会加入一定量的糖。这样干货食品很多都是真正的“高盐高糖”食品。食用一定要控制量。
代餐米糊/粉
很多人为了减肥降糖,都会选择用方便快捷的混合代餐粉来代替主食,例如玉米粉、杂粮粉、核桃粉、豆奶粉等等。
纯粗粮磨成的粉自然没什么味道,的甚至还有“土腥味”,只有加大量的糖了才会让你觉得好吃。糖友们在购买时应该多多留意配料表成分。
番茄酱和其他酱类
超市中最常见的番茄酱等在配料中,除了水和番茄泥,含量最高的就是糖了,一般在15%~25%,最高可达30%以上。
还有沙茶酱、甜面酱甚至是辣酱,配料中都有糖分和甜味剂,要注意了。
所以,所谓的“无糖食品”只能让我们少摄入一些糖分和能量,但不可能完全杜绝。无糖食品健康与否、含糖量多少,关键还要看原料是什么,营养成分表上的糖类含量是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a.com/zlff/15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