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耳聪目明”来形容一个人的身体好,为什么耳部有如此功效?因为耳部与全身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人体内的脏腑、器官都会在耳朵有一定的反应点、敏感点,这些位置称为耳穴。当人体患病时,相应的耳穴出现一定反应,如压痛、导电量增加、形态与色泽的改变等,通过刺激耳穴,可以改善、缓解相应症状。
它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像一个头部朝下,臀部朝上的倒置胎儿,具体表现为: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及其邻近处;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呈环形排列。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小小的耳穴这能治疗疾病?有什么理论依据没有。耳穴起源于中国,但真正获得巨大进展,并形成一门较为完善的疗法,则是在现代,法国的医学家诺吉尔博士,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发表了他的“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对耳穴疗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耳穴的理论基础有两点:一是生物全息理论;一是中医的藏象经络学说。什么是全息理论?所谓全息就是全部信息的意思,人体全息指身体的某一个局部都是全身的缩影,某一个阳性反应点都对应着相应器官的病灶信息。这个理论是山东大学生物系张颖清教授发现并提出来的。其实不单单是人体,整个自然界都存在全息现象。至于藏象经络学说稍微认识中医的人都知晓,这里便不赘述。
耳朵是健康的“晴雨表”
耳廓形态、色泽的变化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1.耳廓厚而大,为形盛,表明脏腑气血旺盛,提示人体健康无病。若耳廓瘦薄,是形气不足,多属虚症。
2.耳廓色泽红润,为健康之像。耳轮鲜红者属热;红赤者属风热。耳背脉络红赤,多见于小儿麻疹、痘疹;若是成年人则多属湿热病毒。耳面脉络红赤属肺虚挟邪,或心脉淤滞。
3.耳廓色白而薄,表明肺肾虚弱,提示人体气血不足。若耳廓色青黑,且耳轮干枯,是肾阴亏耗的征兆。耳轮焦干枯燥,提示人体肾气不足。
4.耳轮甲错,耳廓上出现瘀斑或瘀点,多因腹腔内瘀血,或因肠道有肿瘤,或因久病微循环发生障碍等。
正因为耳部与全身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故能“见耳知病”,同样能刺激耳穴来调整身体,治疗疾病。
耳穴适合治疗哪些疾病?
第一类是神经、精神方面的疾病。这个包括诸如失眠、多梦、偏正头
痛、情绪烦躁、多思多想、易于动怒、健忘,容易疲惫、耳鸣耳聋等。在中医理论里面心主神明的、脾主忧思的肝主疏泄,其功能失常以后会出现的情志、情绪的变化,通过刺激交感、副交感、神门、脾、心等耳穴,能改善症状。
第二类是内脏器官功能异常,如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胃痛、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如头晕、头痛、高血压、心慌心悸等心脑血管疾病;如小儿遗尿、老年人尿频尿急、小便淋漓不禁等泌尿系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更年期综合症等妇科疾病。
第三类是颈椎、腰椎、骨关节方面的疾病,也就是疼痛方面的。如颈椎病,脖子不舒服,落枕;腰椎病,放射坐骨神经痛,腰椎活动不利;急性扭伤、关节疼痛。这些问题用耳穴的效果好,可以有立杆见影之效。
耳穴治疗方法
利用刺激耳穴来防治疾病的历史至少也有数千年了,比针灸的出现还要早,历代医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常用的耳穴治疗方法主要有耳穴压豆、刺血疗法、针刺法、耳穴按摩法等。其中耳穴压豆法因其无不良反应、安全经济、简便省时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耳穴压豆法主要是用王不留行籽,置于小方胶布上,在特定耳穴上寻得敏感点,即贴敷其上,用食指、拇指捻压至酸胀麻木或疼痛为止。留置耳穴压豆后患者每日可多次自行按压,以有上述感觉为宜。一般每次贴一侧耳朵,两耳交替。根据不同病情,疗程不同。
耳穴刺血疗法主要是针对一些急性病,如发热、急性咽痛、牙痛、眼睛结膜出血、头痛、头晕等。可在选定耳穴,局部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往往能迅速缓解症状。常用的穴位有耳尖、扁桃体、眼、牙痛点、肝阳等。
耳部按摩法,主要有点按法、搓摩法、提捏法等。使用耳穴按摩,必须根据自己身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耳穴和按摩方法,并持之以恒,才能达到防病治病的功效。
由于耳朵较小,耳穴众多,一般患者即便跟着耳穴图液很多精确地找到反应点,若选穴不准,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非正规材料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a.com/alfx/2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