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更年期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的病名,顾名思义是指人类在步入更年期时可能发生的一种疾病。男性和女性都存在更年期,只是表现有程度上的不同。本文专门探讨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性激素分泌降低,促性腺激素升高,致神经、内分泌功能整体性失调,尤其以下丘脑自主神经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为主,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而出现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所引起的各器官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群。
这一时间段为妇女从有生殖能力到无生殖能力的过渡阶段,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人们通常称这一时间段为更年期。一般发生在45~55岁。其中15%~25%的妇女无明显异常感觉,75%~85%的妇女可出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临床症状,但只有15%的人因症状严重需要治疗。
因为女性更年期的明显表现是绝经,所以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病证又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当然还有其他情况同样可以引起围绝经期综合征,例如切除双侧卵巢或卵巢功能丧失等。
中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认识
中医学没有更年期综合征这一病名,就其临床症状,有经断前后诸证、脏躁、郁证、年老崩漏、月经不调、眩晕、心悸等病证与之相类似,在临床辨治上可资借鉴。中医学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与肾、肝、心、脾等脏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与肾脏虚损或肾阴阳失调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的《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明确指出肾通过调节天癸及冲、任二脉管理月经和生殖。肾气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妇女49岁左右,月经从定期来潮过渡到断绝不来,从有生殖能力过渡到没有生殖能力,肾气与天癸、冲任等从盛过渡到衰,这是很大的变化,机体如不能很好地自行调节以适应这种生理上的重要变化,便会出现一些症状,病机在于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
与肝的功能失调或不足密切相关
清代医家叶天士说“女子以肝为先天”,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孟河费氏医案》中指出:“男以肾为先天,女以肝为先天。盖缘肝为血海,又当冲脉,故尤为女科所重。”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体阴而用阳,调畅全身气机。具有调节血液的作用,主宰着妇女的月经,故肝在更年期综合征的病变中起主导作用。病机在于肝气郁滞、肝郁化火、肝郁脾虚等。
与心、肝、脾、肾多脏功能失调相关
当代妇科名家夏桂成认为,更年期综合征发病之本在于肾,病发在于心,与子宫有关,涉及奇经和肝脾气血。而中心环节是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的失调。肾衰者,主要是肾阴虚,上不能涵养心肝,心肝火旺,特别是心火偏旺,从而发生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的两大功能失常;下不能滋养子宫,子宫闭塞,不能行其正常的藏泻功能,有藏无泻,引起子宫胞脉胞络的逆反,即应泻的气血不得下泻,反籍胞脉胞络而上犯心肝,下扰肾之阴阳,阴阳失调更不能涵养心肝,心肝气火益旺,旺则失降而上逆,逆则神明血脉失于调节。
与痰瘀内停密切相关
肾、肝、脾、心等脏的功能失调,除了导致气血的虚衰不足外,还势必导致体内气血运行的异常,可见到气滞、血瘀、痰湿内停。其中瘀血和痰饮,一方面为病理产物在体内单独或交结同时出现,停留在人体脏腑经络等不同部位为患;另一方面又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从而形成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
中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辨证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妇科疾病,但同时又是多系统、多脏腑功能损伤的综合征。由于患者体质有差异,病程有长短,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患者常诉某一症状为著,或曰失眠,或曰心烦,或曰出汗等等。辨证肾虚为本,因脏腑之间联系密切,且患者体质不同,则有或肝、或脾、或心等脏腑气血失调,从而临床表现为以某一脏腑或某些脏腑之间失去协调为主,最终导致患者以某种突出的临床表现为主诉。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分以下7个证型。
肝肾阴虚型
常见症状有失眠,头晕耳鸣,心烦易怒,烘热汗出,兼有心悸,健忘,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胁痛,皮肤瘙痒,阴道干涩,月经周期紊乱,经量或多或少或淋漓不断,色鲜红。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宜用滋补肝肾法。
治疗可以选用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药物选用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山药、黄精、首乌等。
患者若出现月经量多、淋漓不净等症状,可于方中加入天冬、阿胶、当归、菟丝子等。若患者失眠、心烦等症状较重,适量加入酸枣仁、龙骨、牡蛎等。
心肾不交、心肾两虚型
症状表现为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健忘多梦,恐怖易惊,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腰酸腿软,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沉细数而弱。
宜用交通心肾法。
可用黄连阿胶汤或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物选用生地、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党参、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等。
若兼见火旺伤阴、舌绛无苔者,可于方中加入石斛、沙参等;若兼见有湿热,舌苔黄腻者于方中加入栀子、车前草、薏苡仁等;若阴虚盗汗症状严重者可用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
肝气郁结型
表现为情志抑郁,胁痛,乳房胀痛或周身刺痛,口干口苦,喜叹息,月经或前或后,经行不畅,小腹胀痛,悲伤欲哭,多疑多虑,尿短色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舌质青紫或瘀斑,脉弦或涩。
宜用疏肝解郁法。
经常选用柴胡疏肝散或丹栀逍遥散加减。药物选用柴胡、青皮、川楝子、延胡索、芍药、香附、佛手、枳壳、郁金等。
若兼见肝火上炎,症见头晕目眩较重者,可加菊花、桑叶、黄芩、钩藤等;若兼见血瘀,症见皮肤干涩、肌肤甲错、固定刺痛、面色黧黑等,可予三七、丹参、川芎、赤芍等。
脾肾阳虚型
常见症状为月经紊乱,量多色淡,形寒怯冷,神倦乏力,面色晦暗,腰膝或少腹冷痛,面浮肤肿,腹满纳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嫩,苔薄白,脉沉弱。
宜用温补脾肾法。
可选用二仙汤、无比山药丸、右归饮等加减。药选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当归、肉桂、附子等。
若患者神疲乏力症状较重,可加黄芪、党参;若患者畏寒肢冷的症状较重,可加肉桂、鹿角胶等;若患者肢体水肿症状较重可加入茯苓、猪苓、白术等;若患者腰膝酸软症状较重可加入补骨脂、牛膝等药。
心脾两虚型
症见心悸出汗,失眠多梦,恍惚健忘,纳呆食少,头晕眼花,倦怠乏力,经期紊乱,淋漓不断,舌淡而胖,苔白,脉沉细弱。
治疗宜补脾益气,养心安神。
可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药物多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甘草等。
若患者心悸的症状较重,可加桂枝、生地、麦冬;若出现月经淋漓不尽的症状,可在方中加入仙鹤草、煅乌贼骨等。
痰湿内阻型
症见经断前后,胸闷烦躁,汗出潮热,纳差神疲,四肢水肿,夜寐欠安,舌苔白厚腻,脉濡缓。
治疗宜理气和胃化痰。
代表方温胆汤。药物多用法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炙甘草等。
若见痰郁化火者,可加黄连、夏枯草等。
血瘀型
症见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皮肤干涩,面色黧黑,或肢体麻木,周身刺痛,夜梦易惊,焦虑抑郁,内热烦闷。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宜活血化瘀理气。
可用血府逐瘀汤、桂枝茯苓丸、桃红四物汤等。
药物多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川牛膝、桔梗、枳壳、柴胡、生地等。
若见舌色青紫,周身刺痛较重者,可酌用三棱、莪术等破血化瘀之品,但需注意祛邪不伤正,可同时加用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等。
总结
综上所述,7种证型总不离正虚、邪实两端,正虚包括肾、肝、心、脾等脏的气、血、阴、阳之虚;邪实不外乎热、痰、瘀,其或以正虚为主,或以邪实为主,或虚实夹杂。补肾为其治疗基本原则,无论属于哪种类型,均可适当加一些补肾调冲任的中药。
在临床实际中,以上各证型大多不会单独地表现在单个患者身上,这些证型大多会2个、3个或更多同时兼见,这就需要我们不要拘泥于辨证分型,而应根据临床表现,灵活辨证,随证治之。
此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兼顾社会心理因素,主动向患者讲明疾病演变过程,使其明白更年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阶段,使其解除思想顾虑,参加一些社交及有益身心的锻炼,促进疾病康复。更年期综合征治疗方法很多,需积极将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结合,以缓解患者更年期各种症状,达到改善女性生活质量的目的。*注:已发表至《中国社区医师杂志》年第25期(第31卷总第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waa.com/jbzz/2070.html